在提及马伟明这一个名字时,或许有些人会感到陌生,但说到“中国电磁弹射之父”,无疑会引来众多敬仰的目光。他的贡献之大,地位之高,从一张照片中便可见一斑:
马伟明手持对讲机,而一旁为他撑伞的,是时任中国人民海军司令的。
这不仅彰显了马伟明在军事科技领域的卓越地位,更体现了他对国家的重要性。甚至,美国曾屡次尝试以高薪诱惑他,却都无功而返,美国媒体甚至称赞他:“钱学森抵5个师,他至少抵10个!”
他的身体并不强健,小病小痛常伴左右,是个名副其实的“药篓子”。然而,他天性聪颖,好学不倦,成绩始终名列前茅。他自小热爱读书,对生物、科技等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尽管家境贫寒,但他的父亲还是尽力支持他的学业。
然而,高中时期,家庭经济压力骤增,父亲曾一度要求他退学。幸运的是,马伟明的数学老师慧眼识珠,力劝其父让马伟明重返校园,最终,马伟明顺利考入了海军工程大学。
起初,马伟明对军校并不感兴趣,因为他向往自由,不愿被过多约束。然而,在军校里,他遇到了人生中的伯乐——张盖凡教授。
张教授是中国海军电机学科的开拓者,也是电机科研团队的创始人,他看重马伟明的潜力,鼓励他继续深造,最终将马伟明“逼”上了科研的道路。
34岁成为教授,38岁成为博士生导师,41岁成为最年轻的中国工程院院士,42岁晋升为海军少将,这些荣誉的背后,是他无数次的努力和坚持。他曾在高烧不退的情况下仍坚守岗位,这份敬业精神令人动容。
马伟明在研究中发现了一个核心问题:电机输出电流的过程中存在固有振荡,一旦超过临界点,整个动力系统就会崩溃。然而,西方专家对此不屑一顾,认为这不是问题。马伟明对此感到愤怒和不服,他决定要解决这一个问题,让中国走在世界前列。
马伟明的研究之路充满了艰辛。他几乎将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了这项研究中,没有实验室,他就把家里的水槽改造成实验室;没有资金,他就自筹资金进行实验。
经过整整五年的努力,他终于研发出了中国自己的十二相整流发电机,从根本上解决了“固有振荡”的问题,并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这一成就不仅让中国电机科学技术水平迈上了新台阶,更让世界对中国刮目相看。
当时,一家国外公司前来验收设备,马伟明在验收过程中指出了设备中存在的不足和弊端。然而,外方专家却认为马伟明的观点荒谬至极,愤然离席。马伟明却毫不退缩,他大声说道:“我们是在讨论科学,如果你听不懂,我可以教你。”
与此同时,马伟明的才华和成就也引起了美国的关注。美国曾多次提出高薪聘请他,但他都毫不犹豫地拒绝了。他认为,自己能抵抗金钱的诱惑,更重要的是,国家需要他。他深知自己作为院士的责任和使命,他要为国家做出更大的贡献。
1995年,他发明了第一台双绕组交直流发电机系统;2002年,他又发明了第二代系统;此后,他又发明了第三代系统,直接领先全球。而他最伟大的发明莫过于电磁弹射技术。这项技术让中国从“蒸汽弹射”时代一跃进入了“电磁弹射”时代,在弹射领域上超越了美国。
马伟明一直向往自由,不喜欢被过多约束。然而,他深知自己的使命和责任,他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让中国的科学技术水平走在世界前列。他相信,这一天一定会到来。
他凭借着自己的努力和坚持,不断攻克科研难题,为国家做出了巨大贡献。他的事迹激励着无数年轻人勇往直前,追求卓越。
马伟明不仅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更是一位可以让我们尊敬的爱国者。他以坚韧不拔的精神和卓越的智慧,为国家的科学技术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脊梁,可以让我们每一个人敬仰和学习。在他的引领下,我们期待着更多的中国科研人员能够在科学技术创新的征程上披荆斩棘,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